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新闻发布会,莫斯科,2025年4月3日
目 录
截至近日,由泽连斯基新纳粹政权及其背后主子策划的恶劣挑衅事件已过去三年,他们妄图借此诬陷俄罗斯对位于乌克兰首都郊区的布恰镇平民犯下“战争罪行”。
我们多次手握确凿证据表明,“布恰惨案”是西方和基辅政权厚颜无耻发动的一场闹剧。然而,泽连斯基政府及其背后的庇护者仍未放弃将这场自导自演的血腥闹剧的责任推到俄罗斯身上,竭尽全力在全球舆论空间中抹黑我国。但在我看来,这或许并非他们的首要目的。首要目的是蛊惑那些被他们拖入“血腥绞肉机”的人,那些在乌克兰被强制动员的人。这场闹剧对他们来说必不可少。
1944年,纳粹分子也曾在撤离内梅尔斯多夫镇后,指控苏联红军对平民犯下“罪行”,后来历史学家认定这是蓄意歪曲事实,旨在抹黑苏联士兵。如今,那些继续指责俄罗斯军队在布恰犯下所谓“罪行”的人,其行径如出一辙,完全遵循着纳粹的那一套逻辑。
三年过去了,仍然无人向俄罗斯提供“布恰遇难者”的名单,尽管我们多次向不同的国际机构发出请求,要求对那些被展示给全世界的尸体进行身份确认。
特别是自2022年以来,我们多次向联合国的不同机构发出请求,希望乌克兰方面能提供相关名单。2022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会议上,谢尔盖·拉夫罗夫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相应呼吁。此后,俄罗斯外长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私人会面、电话交谈以及公开场合中,都定期提醒他这一请求
2024年9月,通过俄罗斯驻纽约代表处,俄罗斯侦查委员会与俄罗斯总检察院开展合作,向联合国方面提交了对布恰挑衅事件进行调查的请求。此后,我们多次敦促联合国秘书处加快对这一请求的回复,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1日。然而,我们的请求至今仍未得到回应。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帮助联合国方面以及所有理性的人们了解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并揭示这场恶劣闹剧的所有破绽。
1.正如所宣称的那样,“在2月最后几天和3月初,被杀害的人的尸体”是如何在雅布隆斯卡亚街上原封不动地躺到4月初的呢?
基辅政权的主要说法是,所谓平民遭到大规模枪杀是“俄罗斯军人”在占领该市后的最初几天所为。我要提醒的是,早在2022年2月下旬,俄罗斯军队就已部分占领布恰,3月初一些地区处于俄罗斯武装部队的控制之下。西方媒体所传播的所有所谓“视频证据”,都拍摄于2022年4月。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尸体上没有腐烂的迹象:既没有腐烂的痕迹,也没有尸体被动物啃食等损坏的情况。在2022年温暖的春天里,尸体根本不可能在街道上保持这样的状态。
2.事实上,“布恰受害者”的杀戮是在何时、由何人、在何地实施的呢?
现代犯罪学和法医鉴定手段能够通过间接证据以极高的准确度确定人的死亡时间。此外,还能根据所谓的犯罪学物证,如指甲的物质残留、衣物的磨损特征、分子痕迹等,确定杀人地点。
关于这些被当作“布恰受害者”的人是在何时何地遇害的,基辅政权从未公开相关信息,只是口头上宣称他们是“被俄罗斯军人枪杀的”。仅此而已。没有更多证据来支持这一恶劣的说法。
3.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尸体是从哪里运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这些人是在更早的时候被基辅政权的武装分子杀害或死亡的,那么这段时间里尸体存放在哪里呢?法医解剖鉴定本可以确定“受害者”的尸体是否被冷冻过,或者是否是在几个小时内被运送到俄罗斯军队撤离后的这座城市的。尸体下方没有血迹也说明了这一点。
4.为什么在俄罗斯军队撤离布恰的消息传出后,到首批“证据”出现之间,过去了 2到3天呢?
俄罗斯军队于2022年3月30日撤离布恰(部分部队于3月31日撤离)。同一天,布恰市长阿·费多鲁克在该市发表了声明。过了一段时间,人民代表日·别列纽克也在该市发表了声明。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人看到了后来西方媒体所传播的那些尸体躺在中央街道雅布隆斯卡亚街上的场景,他们恐怕不会对此事只字不提。
我要提醒的是,直到2022年4月1日至2日,才首次出现关于该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战争罪行”的报道。答案显而易见。西方媒体和电视台所展示的那些场景根本不存在。否则,那些在俄罗斯武装力量撤离居民点后发表评论的该市领导人,会将这些情况详细描述出来,还会声泪俱下。顺便说一句,他们本应该是有理由这么做的,毕竟涉及的是他们的同胞、乡亲,是他们认识的人。他们本应引用这些人的亲属的话,本应知道他们的名字,本应讲述他们的故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无论是在布恰市长阿·费多鲁克录制视频讲话期间,还是在此之后,他们甚至都没有提及上述任何一点。
5.4月2日早上,国民警察在该市做了什么呢?
根据官方声明,国民警察在布恰开始“清除城市中的破坏分子和俄罗斯的帮凶”,但后来当局对此事避而不谈。
6.为什么许多受害者的手上和袖子上都有白色绑带呢?
2022年3月,许多欢迎俄罗斯军队或想要表明自己和平意图的基辅州居民,都佩戴着白色绑带。布恰遇难者中许多人袖子上有白色绑带(有些人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这一事实表明,乌克兰武装部队进入布恰后可能对他们“进行了处置”。由于俄罗斯军队撤离迅速,许多人来不及取下这些带子,随后地方防卫部队和国民警察就因他们与俄罗斯合作或者仅仅因为他们渴望和平而将这些人枪杀了。
7.为什么要制作并在社交网络上传播那些明显是摆拍的照片呢?
在最初的舆论喧嚣中,很多“受害者”的尸体照片被广泛传播,但后来证实他们其实还活着。
8.为什么不评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至少有一些尸体是乌克兰武装部队在俄罗斯武装部队撤离该市期间炮击的受害者呢?
这种说法不符合他们精心编造的叙事,因此不被考虑,尽管即使在流传的照片中也能看到基辅政权炮兵炮击留下的弹坑。这同样不符合西方的“剧本”。
9.在布恰,俄罗斯军人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供平民撤离,众多平民的证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潜在的受害者”感到受到威胁,为什么他们不利用这些通道呢?
10.外国雇佣兵,特别是在布拉格因抢劫被判刑的捷克人弗·西曼,公然承认,他在2022年3月至4月期间,在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控制下,与同伙一起参与了针对平民的犯罪行为。为什么他的供词不被视为乌克兰武装部队参与布恰处决事件(包括假他人之手)的证据呢?
我们现在即将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又一场“闹剧”。这场闹剧的导演是为了用这种僵尸般的虚假信息来蒙骗那些仍然相信基辅政权的乌克兰公民,也是为了再次用这种虚假信息来迷惑欧盟公民,欧盟仍不断从口袋里掏出最后的几十亿欧元来支持基辅政权。这就是这些“闹剧”的目的所在。当时,他们需要这样的闹剧来破坏和平协议和谈判,将该地区拖入战火之中。而现在,他们旨在破坏即将出现的和平接触,并想尽一切办法为再次向泽连斯基政府注入数十亿资金支持寻找借口。
今年4月10日,“珍馐盛宴:中国古代饮食史”展览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牧首宫展览厅开幕。
作为对俄罗斯博物馆藏品展览“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的回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承接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一展览项目。“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约有10万人次参观。这些展览项目是2024-2025年两国文化年官方活动的一部分。
此次莫斯科展览聚焦人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饮食传统。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巩固友好关系、达成共识的良好方式,同样也是各艺术领域的灵感来源。
此次展览将展出世界上最大且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展品:精美的瓷器、华丽的织物以及描绘皇家宴会场景的绘画长卷。该展览让人们能够欣赏到中国的丰富文化和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观众可以追溯炊具的演变历程,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中国饮食的多样化。展览包括一个专题板块,主要介绍中国的主要饮品——茶和酒。其饮用传统已有数千年历史。
问:在上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您建议我们发表一篇关于您高度评价新华社记者俄语水平的文章。我们不仅发表了文章,还在不同渠道发布了视频。您对中国的友好善意给中国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由衷地为两国关系的高水平发展感到高兴。所以,再次非常感谢您!
就在不久前,中国外长王毅将中俄合作比作一列高速列车。他说:“如果把中俄合作比作一列高铁列车,虽然行进途中风景在变,天气会变,但列车行进的方向不会变,稳步前行的节奏不会变。”您对此有何评论?您认为是什么保障了双边合作的稳定发展?
答:莫斯科方面密切关注中国外交部门负责人在其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所接受的采访。
此次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重点讨论了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问莫斯科并参加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所需开展的筹备工作。
今年4月1日,中国外长王毅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进行了全面谈判。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王毅。在这些接触结束后——我要强调的是,按照惯例,这些接触是在极为热烈友好且高度信任的氛围中进行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一点得到了再次确认。
双方坚定致力于长期巩固睦邻友好关系这一主要方向,不受外部形势的影响。双方将继续落实普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达成的共识,即在务实领域以及关键问题上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和互利合作。这种做法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和发展领域的利益)所决定的,所以无需重新审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更何况,莫斯科和北京都不会“迫于压力”这么做,而一些不怀好意者却希望如此。我们知道,他们不希望莫斯科和北京之间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认为,这些不怀好意者将一无所获,而我们将继续在各领域发展双边接触。所以我觉得,您所引用的这个比喻非常好,是个绝妙的比喻,还可以做出其他类似的比喻。我认为,中国的官方人士在接受俄罗斯媒体的其他采访时也有机会表达看法。我们总是很高兴了解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美妙的表述,而这些表述总是以实际行动和举措为支撑。
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稳定因素。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公正、多极的世界秩序,加强两国在多边组织和论坛框架内的互动,首先是在联合国及安理会、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互动。